5月11日,記者從中國·牟定2023“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牟定2023“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將于5月16日至18日在牟定縣城舉行。本次文化節旨在傳承弘揚千年跳一腳、百年趕一會的歷史傳統文化,進一步宣傳推介牟定左腳舞文化,以節慶活動推動招商引資,帶動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名縣建設,打響“化佛山盛地、左腳舞故鄉、四弦琴產地、全域游鄉村”四張文化名片。
新聞發布會現場
牟定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永軍作主題發布,牟定縣委副書記周國富、副縣長黃玉蘭和鄧示錦就記者提出的左腳舞文化節活動具體內容,牟定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牟定彝族左腳舞”方面取得的成效,及這次文化節在以節招商、推動發展產業方面的重點等問題作了詳細解答。
李永軍介紹,牟定左腳舞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牟定縣也于200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彝族左腳舞之鄉”,2011年、2021年兩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歷屆牟定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將傳承久遠的民間“三月會”打造成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分為“歌舞牟定”“暢談牟定”“大美牟定”“映象牟定”四個篇章22項活動,突出三大特點:注重文旅融合,節慶期間將利用22項活動,把牟定的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景區景點串連成線、連線成面,講好“有意義、有意思”的牟定故事;聚焦城市宣傳,依托系列活動全方位、多角度推進城市宣傳營銷,持續擦亮牟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堅持節儉辦節,按照“規模適度、突出宣傳、節儉務實”的原則,在豐富節慶內涵、增加經濟效益、增強文化底蘊上下功夫,以大方得體和獨特創意及細微之處的貼心服務展現牟定的熱情好客。
新聞發布會現場
以節會友 共享彝族文化盛宴
周國富介紹,牟定“三月會”傳承至今已近千年,隨著歷史的發展,牟定“三月會”入選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影響力和知名度持續擴大。2004年,牟定縣委政府為提升“三月會”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成功舉辦了首屆牟定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
今年的“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系列活動分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下活動有“三月會”前后在茅州古鎮舉行的特色商品經貿展銷活動,16日在彝和園廣場、茅州古鎮等地舉行的開幕式文藝演出、民族民間文藝方隊巡演、左腳舞大賽、招商項目推介活動、篝火晚會、無人機表演等,17日將在彝和園、茅州古鎮舉行彝族刺繡創新創意大賽、旅游餐飲美食大賽、民俗競技活動、非遺與傳播——牟定左腳舞文化論壇,18日將舉行化佛山慶豐湖景區環湖健康走活動。線上活動則包括左腳歌舞短視頻挑戰賽、百名主播說牟定、“滇中牟定名品”電商直播大賽、“牟定美麗鄉村”評選等。
新聞發布會現場
以舞興業 帶動彝繡產業發展
黃玉蘭表示,牟定縣高度重視左腳舞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成立了左腳舞文化研究協會、左腳舞藝術協會,發展非遺傳承保護團隊56支3000余人。全縣文化服務中心、民族文化傳習所,長期開展以跳左腳舞為主的各類文化活動,全縣絕大部分群眾都會跳左腳舞,左腳舞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舞蹈”。
左腳舞文化的傳承發展也帶動了彝繡產業的發展,在楚雄州發展彝繡產業“1+1+N”政策體系的保障推動下,牟定彝繡產業致力于推進千年彝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已形成“縣有園區、鄉有車間、村有繡坊”的發展格局,全縣彝繡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0倍,繡娘人均收入從600元增加到3200元,增長了5倍,穿在身上的藝術繡品變成了可賣錢的經濟商品。
新聞發布會現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以節招商 力促產業發展
鄧示錦介紹,牟定將通過今年“三月會”左腳舞文化節的舉行,以節招商,著力推進牟定腐乳產業發展、大宗固廢基地建設、營造干凈舒適的發展環境。
“牟定腐乳”是當地傳統特色產品,先后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國家農業農村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圍繞牟定腐乳全產業鏈發展,持續加大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力度,在油菜、大豆、辣椒三大主料上做文章。依托牟定“腐乳一條街”“腐乳產業研發中心”,致力打造“腐乳小鎮”,建設集觀賞原料成長美景、體驗腌制加工過程、品嘗腐乳特色風味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體驗區,做大做強腐乳精深加工。
牟定縣是云南唯一一個“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也是全省重點開發區之一。牟定將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讓企業“拎包可入園、入園便投產”;強化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做到進入牟定的是廢品,走出牟定的是產品;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營造“媽媽式”五心服務的營商環境。
牟定鹵腐
聚焦“全省最干凈城鄉”目標,牟定把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首場硬仗,把美麗鄉村打造貫穿人居環境整治的全過程,全縣鄉村實現“一村美”向“村村美”的華麗轉變,有力支持全縣文旅產業的發展。
“傳情最是三月會,狂歡難忘左腳舞”。山清水秀的牟定、淳樸厚道的牟定人民熱情歡迎大家到牟定,覽山水風光之“秀”、感人文風韻之“厚”,品地方風味之“味”、賞民族風情之“彩”,把握牟定發展之“機”。(昆明信息港 記者昝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