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月9日從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取得了一大批生態環境保護科研成果,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我省在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土壤污染防治、“雙碳”研究、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智慧生態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
在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領域,積累了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近30年的數十萬個水環境特征數據,集成了流域污染負荷調查和高精度水環境模擬技術,在湖濱帶生態修復、河塘庫濕地集成、汛期污染綜合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進步獎6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得授權專利18項,在滇池、撫仙湖、陽宗海、異龍湖等湖濱帶形成了上萬畝規?;鷳B修復應用。連續支撐三個五年規劃九湖污染治理頂層設計,形成了百余項“湖泊革命”攻堅的決策支撐成果。
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開發了適用于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技術體系,并在九湖流域試點,支撐了赤水河流域云貴川跨省橫向生態補償,為全國、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實踐提供了樣板案例,形成的系列專報、建議獲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肯定性批示5篇,成果榮獲云南省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作為全省最早開展低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省環科院承擔了亞洲開發銀行在國內的第一個省級低碳項目,實施了8個國家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和數十項省級低碳和氣候變化重要項目,配合起草了云南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文件。
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領域,構建環境風險評估及防控技術體系,研發了易揮發(砷、汞)低碳熱相分離及綠色回收技術,砷、汞脫除率分別達99%、95%,回收率均在95%以上。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已獲授權專利17項,成果被生態環境部《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技術手冊》收錄,入選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及示范工程名錄。
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域,率先提出采用清潔能源、生態治理等適合山區半山區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在4000余個行政村推廣應用,促進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28個百分點,并節約了投資運行成本。在環境風險防控領域,構建了區域流域、產業園區、風險源企業的環境風險調查評估管控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技術體系。在生態保護領域,建立全省生態變化調查與評估技術應用體系,對全省及高黎貢山、金沙江流域等重點區域進行連續監測評估,系統掌握了20年全省生態系統變化特征。
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將數字技術和數字化手段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度融合,有助于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為提高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省環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生態環境智慧治理領域,正著力構建集“智慧監測與溯源—智慧生態模擬—綠色治理—綜合效應提升”于一體的全過程智慧治理成套技術及決策工具;開發生態環境“智慧大腦”,建成院級“超算中心”;研發湖泊智慧管理、環境智能決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和產業園區等多個智慧化監管平臺;部分成果入選“十四五”全國生態環境工程創新案例。(云南日報 記者胡曉蓉 見習記者貢秋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