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潮流藝術?“潮流”的代表僅僅是涂鴉?正在進行中的上海城市引力藝術節和剛落幕的“自然時刻——新媒體共藝聯合展”,向人們展示藝術在“流行性”及“融合性”的多種面相,打破對潮流藝術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固有的某種樣式,而是更包容、多元及熱忱的“態度共識”。
上海城市引力藝術節以打造藝術風尚美學,推廣年輕原創力量為愿景,在滬上標志性地標中呈現九個藝術展覽、九組藝術行業跨界及內容跨界,并通過四項主題活動、論壇,推廣50多位藝術家作品。其中,九個藝術展涵蓋當代、潮流、數字、新國風等多樣風格,代表了不同的流行潛質。
以新近落成的上海叁柒貳叁美術館開館大展“啟動力:當代潮流藝術展”為例,展出了八位中青年藝術家60余件作品,包含了架上繪畫、藝術微噴、裝置影像、墻面彩繪等多種藝術媒介的創作形式。它打破美術館展覽策展人制度下的以單一思維為主導的傳統,轉而激發參展藝術家從作品選擇、場地規劃、展陳設計到視覺布局,全面參與??梢哉f,此次展覽,藝術家就是自己作品的策展人,他們在一個被放大的“個體領域”里創作、展現與分享,釋放激情,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在沙美大樓舉辦的“如夢似夢”藝術展,則是當代、潮流、數字藝術的綜合呈現。
藝術+線上、+設計、+劇場、+藝術主題體驗型業態……在上海城市引力藝術節上,人們還能體驗到拓展邊界的藝術應用。比如,沉浸式戲劇《暹羅旅館》融合空間視覺及懸疑劇場,提供未來藝術化劇場的靈感及可能。X- META機遇星球通過VR沉浸體驗,帶大家領略未來數字藝術的新玩法……
AI、元宇宙、虛擬人、數字媒介......不管接受與否,時代浪潮都席卷所有人。對于藝術創新而言,除了關乎形式,還有開放的心態。行業有界、框架有限,但藝術與創造沒有疆界。千渡長江美術館推出的“自然時刻——新媒體共藝聯合展”便是一個案例。這是一次主題創作展,由藝術家史健、城市插畫師李丹、空間敘事者nimo、創意策劃師馬唏、攝影師一乙、聲音藝術家徐斯韡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呈現?,F場呈現的30余件藝術創作,通過視覺、文本、數字科技、聲音、觸感、情境體驗等方式,對“自然”這一命題展開豐富多彩的 定義。
比如,作品《樹說》將落葉從戶外搬到作為知識生產的美術館公共空間中,讓人們體悟“樹”訴說了什么?觀者會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自覺地沉靜下來,在邁腳踏上落葉的同時,進入作品所提供的情境。展廳中央的環型,乍看猶如露營地的觀景臺,然而圓形的矩陣,在方正而靜謐的美術館空間中卻顯露著清晰的儀式感,迫使觀者摒棄旁余的肖想,聚焦于當下的深思,抑或情緒的內觀。
展廳中,與《樹說》對應掛著的是史健的油畫《森林-系列4》,畫作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樹說》的創作意境,更像是一個情感的出口,承載著呼吸的留白和閑適的遐想。在本次展覽中,以他的繪畫作品《疏影-暗香》為基礎,將畫布材質替換成高彈紡織棉,用以模擬“躺進”自然中溫暖愜意的感受。為使感受更加直觀,主創團隊更是以觸發式吹風與聲音裝置,強化觀者“躺進”自然的閑適與溫暖。
《竹林七賢 03:00:31》是數字藝術與聲音藝術的合作,徐斯韡收錄的安吉竹林里的雷雨、溪流、昆蟲、動物、竹林、風等聲音,通過計算機編程轉化成以計算機特有符號為元素的圖像,以此解析的“自然景觀”,在某種程度上,是精確的數據處理機制對于自然認知的審美性補充。值得一問的是,感知的經驗與數據化可視的抽象圖案之間如何筑就通感的對稱?以此對應近兩年話題性極高的Ai創作——科技可以促成認知維度的清晰和冷澈,但也可能成為認知的障礙。(文匯網 作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