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欣(鄭州大學)
近日,幼兒歌曲“挖呀挖”的手指謠視頻走紅網絡,多名相關幼教老師社交平臺的賬號也因此獲得極大關注,但爭議和網暴也隨之而來:“桃子老師”被攻擊有團隊炒作,直播賺錢“挖”到幾套房,當事人辟謠的同時表示十分焦慮;“黃老師”被稱本就是網紅,不是原創者還收到高額打賞“吃相難看”,直播中被謾罵到當場哭泣;較早發布視頻的林女士反而被指責蹭熱點,表演浮夸,后來甚至演變為人身攻擊……與很多網紅一樣,在溢美之詞涌來后,喧囂批評與謾罵隨之而來,黑粉與擁躉互相攻訐,針鋒相對。眾聲喧嘩中,用童謠治愈人心的幼師們,連自己的焦慮和痛苦都無法治愈,而發現美好的人們,正在毀掉這份美好。
網絡暴力毀滅的,難道還不夠多嗎?從染著粉色頭發的女生鄭靈華,到尋親慘遭污蔑的男孩劉學州,都是因為網暴而離開人世?!傲佳砸痪淙?,惡語傷人六月寒”,脫口而出的話語偏見,鍵盤打出的謾罵字眼,一次次扎在了這些幼教老師的心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更應該明白語言的分量,可以進行善意的批評建議不要進行無端的惡意謾罵。不應該要求幼師博主們不“玻璃心”,而應該遏制自己內心的“毀滅欲”,不捧高踩低,不選邊站隊,不挑唆生事,靜靜感受兒歌中熟悉、簡單、純真的美好。
唱著“挖呀挖”的幼教老師們受到的批評和網暴格外猛烈,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一方面,幼教老師這一職業有其特殊性,公眾看待教師往往帶著一層光環,也有著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甚至“苛求”。年輕教師拍短視頻開直播無可厚非,但部分公眾對這一職業抱有傳統觀念,擔心這樣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和育人初心。另一方面,這首童謠的熱度的確驚人,“人紅是非多”,關注的人一多,部分網民就產生了“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忽視了對自身行為的應有約束;一次網絡暴力事件的背后,常常是數量龐大的“微型侵權”,當事人即使想維權也十分困難。
守護“挖呀挖”兒歌帶來的美好不被毀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根除網絡暴力,必須加強全鏈條監管。直播和短視頻平臺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立足建構預防和快速響應機制,通過完善關鍵詞檢測識別系統,細化網暴內容界定標準,打造快速舉報通道等措施,維護良好的輿論環境。相關部門在追究網暴者法律責任的同時,要打擊人肉搜索等違法行為,避免幼教老師等當事人隱私泄露造成對其心理的二次傷害。廣大網民應加強自律,避免“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不讓自己打出的字句成為傷人的利劍。希望“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的幼師們,別被洶涌的網絡浪潮沖垮,在流量世界里開出最美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