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圖繪的中國古文字,是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筆一畫中,隱含了先民言語的符號。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活環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處理事務的方法和思想觀念。以分析古文字來探求古代社會的具體狀況,可以解讀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中,作者許進雄精心擷取421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古文字,涵蓋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破除當代對于上古時期諸多禮俗、習慣、思想的誤解,真實、有趣地呈現中國古代社會的全景圖卷。本文摘自該書,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骨頭占卜不是簡單的事
今天人類已能往返月球,探測千萬里外的星球,對很多現象都能給予科學性的解釋,知識較之古人不知要淵博多少,但是很多人的心態還是和古人相去不遠。譬如說,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去回避災難或獲得幸福,因此有人觀察茶葉浮沉的情況或砂土上爪跡,以為吉兇預示之機。中國古人也因同樣的目的而向甲骨的神靈請教。
甲骨的占卜,是利用火燒灼龜甲或獸骨使骨甲破裂成紋,從而以骨甲上呈現兆紋的角度作為判斷吉兇的卜問方法。甲骨文的“卜”字,作火燒灼甲骨后呈現分裂的兆紋形狀。從兆紋所形成的角度可以得知問題的答案,故甲骨文的“占”字,作卜骨上兆紋的形狀及一張嘴之形,表示以兆紋說話,即以兆紋呈現神靈旨意之意。根據發掘的材料,中國于5400多年前已有骨卜的習俗,但到七八百年之后的龍山時代才較普遍。商代之前施行用卜骨的地域甚廣,包括現今的山東、江蘇、河北、遼寧、吉林、河南、陜西、山西、四川、內蒙古、甘肅等省區。從發現的頻度看,占卜比較常見于東方的文化傳統。商代以前占卜所使用的是牛、羊、豬、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頭。龜殼板雖見于其前的墓葬,但比較可能是種裝飾品或宗教儀式的用具,并不是占卜的材料。大致到了商代,人們才使用龜甲問卜,并有其比骨卜更受到信任的傾向,而且使用的動物骨頭幾乎都是牛的肩胛骨。
用骨頭占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是材料的價格。骨頭雖是肉食的廢物利用,但在有史時期,人們只有在慶會祭祀時才屠宰大型的家畜,牛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宰殺的。而且一頭牛只有兩塊肩胛骨。骨頭要經過很多道修整的手續,包括鋸、磋、挖、刻等等。以商代所用青銅工具的效率而言,一人一天恐怕完成不了多少片。有人實驗,一天差不多只完成一板而已。很多人燒灼不得法,一天的時間也燒不出一個兆紋來。有一位材料科學專家發現,要把原料浸泡在水中幾個小時,讓骨膠原溶解流失,才能改變骨的骨質結構,而在一分鐘燒出一個兆來。骨卜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施行的,這不但增加其神秘性,也建立了巫者的權威性。
古人認為骨有神靈,有預知未來的本事,能幫助人們解決困難。但骨頭是不會說話的,從商代甲骨上的紋路角度與答案的統計知道,甲骨上的吉兆與兆紋形狀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若要確定兆紋所代表的吉兇意義,就得通過另外的手續。從《史記·龜策列傳》等后世的文獻,參照后世少數民族的骨卜習慣,占卜咨詢的步驟大致如下:在使用火燒灼前,首先與骨的神靈作口頭的約定,以什么樣形狀的兆紋表示什么樣的意思。譬如說,約定兆的橫紋向上走表示肯定,向下走表示否定。相反的約定也可以。骨一經火的燒灼,立刻就可以顯現紋路而得到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了。如此一來,如果能夠控制兆紋剝裂的方向,就可以通過控制兆紋的角度,達到控制問卜人行動的目的。同樣的,問卜的人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使神靈同意自己的意愿,以推行自己的政策,達到神權控制政治的目的。
教育是天生的賦性
把經驗傳給下一代是動物天生的賦性,故不管是原始或進步的社會,都會把教學之事納入組織,差別只是規模的大小及精細的程度而已。到了適當的時候,社會就會要求父母把子女送到學校,接受能自立于世間的必要技能與知識。人類初生時沒有分別,成長后卻各具不同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的文化,主要就在于經過了這一過程中不同內容的影響。
人類成長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各社會的教育程序也大概一致。在兒童入學之前,家庭要先教以語言,使其能表達思想,了解別人的意思。到了學校后,人就學習主要的三件事,即發展智力的認知性學習,確立價值觀的情感性學習,以及發展操作技能的心理運動性學習。至于參與社會活動,作為行為準則的禮儀,則是高一層的知識,屬于后一階段的學習。那么,學習的概念是如何表現在我們的語言上呢?
學和教是一事的兩個層面,甲骨文的“學”和“教”字都有共同的部分“爻”?!柏场弊衷诤蟠囊饬x是卦爻,因此有人以為“爻”是交錯的算籌形狀。但是以算籌演算數學是很進步的事,其發展應不早于春秋時代。至于更為高深復雜的卦爻神道,更非孩童所能懂得的學問。原始教育的特點是與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關系密切,因此“爻”所表現的該是一種一般入學兒童所能學和做的事,而非專職人員的專門知識。
起初教育是沒有階級性的。到了一定的年齡,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在社團中過生活。在以謀取食物為日常主要活動的古代,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制造工具、打獵或耕地等必要的技術。但當社會出現了階級后,有些人就要多學當統治階級的必要內容?!抖Y記·內則》說自帝舜至周代,教學的人分別有國老和庶老。商代以前的已不能征驗,但至少反映學有階級之分的后代觀念。甲骨卜辭有“大學”的名稱,可知商代不但孩童入學,一定也有為成人而設的高層次教學。卜辭有“教戍”“學馬”“王學眾伐于免方”,應是有關軍事的訓練;還有關于“多”入學的卜問,職責與舉行禮儀時樂舞的演奏有關。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我們可以理解商代高級的教學主要為祭祀與軍事服務。負責教學的人自周代以來被稱為師,師在商周時代是一種軍銜?!吨芏Y·地官》言師氏掌教育貴族子弟及王家侍衛,不但淵源自商代,也表明軍事為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
建立王朝的信史時代
中國古史中當階級已確立,國家制度化,個人對于社會的義務強化,且已有文字的記載,即已進入信史的時代。此階段的成熟期可以夏、商、周三代的王朝為代表。這時期掌握政治上最高權力的人被稱為王。就目前的材料看,王的名稱雖是商人首先使用的,但它很可能承繼自夏代。王權雖是種頗為抽象的概念,卻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或國家所必須有的制度。一旦有了文字,人們一定要想辦法用文字去表達其權威與地位。如此抽象的概念,不外用音讀的假借或與王權有關的事物去表達?!巴酢弊值膭撛焓欠窠栌檬裁词挛锶ケ磉_?是否和其時的社會結構有關呢?
“王”的甲骨文字形很簡略,較早字形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橫,很難看出其創意?;蛞詾樗窕鹧仔?、牡性器形、斧鉞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們都可以與王的權威取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果不以之與其他字形和字義相近的字進行比較,就很難確定何種說法較接近原來的創意。甲骨文及金文的“皇”,不論在字形、字義、字音上都和“王”字相近,宜于進行比較的研究?!盎省弊只蛞詾橄窕疠x煌、王戴冠冕,或冠冕之形?!佰汀弊值男∽腥?一作人戴冠形,冠上有三岐突出的裝飾。甲骨文及金文的“弁”即可能是此形的前身?!佰汀弊值诙暗谌蝿t分別像雙手捧一頂三角形及穹頂之帽形。如以“皇”字與之比較,“皇”字應是“弁”字的人所戴之有三岐突出的帽子形。金文有一形作人加冠形,冠亦作三角形。也許是巧合,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君王也作和甲骨文的“王”字同形狀,作三角形之上有二短橫。王權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所必須有的制度,為什么古代的人會以帽子去表示?應也是值得探尋的。
冠冕可能在衣制中最不具實際效用,但卻是很多民族的權威象征。人們往往因過度夸張其象征作用而有損其實用性。帽子的效用,我們可以想象,第一是增加美感。因此甲骨文的“美”字就作一人的頭上裝飾高聳彎曲的羽毛或類似的頭飾狀,來表示美麗、美好等意義。
最先,政治上最具權威者叫王,神仙世界最具威力者叫帝。到了商代末期,某些王于死后也被尊稱為帝。周人克商后沿用王的稱號以稱在世或去世的王。東周時王室衰微,有些諸侯的實力遠較王室為強,大概認為應該擁有比周王更具威風的名號。秦與齊曾一度采用帝號。也許因此人們興起以帝號命名傳說的古帝王。后來,慕古的人更以偉大、輝煌等形容意義的“皇”字,稱呼傳說比黃帝更早的三皇。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他認為自己的威權和統轄的領域,超過所有古來的政治人物,乃采用“皇帝”合一的名號。此后的當政者,不管其能力及疆域的大小,都無愧地承繼這個最偉大的皇帝名號。王就成為次一級政治人物的稱號了。(解放日報 作者許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