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黔西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考察時指出,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碧波蕩漾、峽谷壯美、民居錯落、薄霧氤氳,身著美麗苗繡服飾的姑娘在山路上歡快歌唱,清晨的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靜謐恬適,如詩如畫。
“咔咔咔……”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相機,留下美好記憶。
時光荏苒,化屋村村民卻都牢記著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2021年2月3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化屋村考察時指出,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兩年多來,化屋村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思進、感恩奮進。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好路子,化屋村把民族文化特色和產品特色結合起來,持續深挖民族文化內涵、注入創意活力,把苗繡等特色產業做出品牌、推向市場,更好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
這個地處烏江源頭的小山村,因苗繡而“色彩鮮亮”起來。古老苗繡,如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助力。2022年,化屋村返鄉創業人數第一次超過外出打工人數,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萬余元。
一幅鄉村振興的幸福畫卷,在化屋干部群眾一針一線的繡制中徐徐展開。
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化屋村實地調研。
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 史開心攝/光明圖片
1.為古老苗繡注入時尚元素
走進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苗繡車間,繡娘們正在飛針走線,趕制苗繡服裝訂單??鞓犯蛔愕臅r光,在她們的手中匯成幸福美好新生活。
“小時候,跟著爹媽學繡花,他們經常講,綠色線條代表長江,黃色線條代表黃河,繡的圖案代表著我們苗家人長途搬家路上見到的景色,我們把這些符號圖案繡在衣服上,表示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又表達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痹诨荽迕缋C車間,繡娘王進敏回憶著自己幼時學習苗繡的情景。
作為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苗繡特色濃郁、做工精細、工藝復雜,有著悠久的歷史,于2006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貴州苗繡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提出推動苗繡實現產業化、時尚化、國際化、品牌化目標,有力推進了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
春風至,萬物興?;荽甯訄远俗龃笞鰪娒缋C產業的信心和決心。2022年,化屋村開辦了1600平方米的苗繡車間新廠,開發出許多文創產品。除了傳統的民族服飾外,還有不少文創產品,如刺繡抱枕、布藝臺燈等,“跨界融合”讓人眼前一亮。
“除老人教我們的一些基本元素外,我們從看電視、勞動、趕集等日常生活中獲取一些自己喜歡的新元素,基本上是年年繡新衣服,年年有新花樣?!蓖踹M敏一邊講述自己繡苗繡的點點滴滴,一邊向調研組展示其民族服裝上花樣代表的意義。
“我們銷售額和利潤能夠快速增長,主要是得益于我們的小商品,2022年180余萬元的銷售額中,苗繡周邊小商品所占的份額基本上達到了一半?!崩C娘楊文麗介紹,化屋村苗繡車間從原來單一的服裝生產線,又增加了幾條靈活變化的小飾品生產線,抱枕、圍巾、香包、T恤等50余種特色文創產品被不斷生產出來投向市場。
化屋村的創新發展,只是黔西市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3月底,黔西市累計發展苗繡產業經營主體65家,從業人員222人。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基本構建起以“化屋苗繡”公共品牌為引領,以“文麗蠟染刺繡”“一平書垌”“原色有染”等多個自主品牌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品牌發展格局。
苗家兒女加入合作社,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美好新生活。史開心攝/光明圖片
2.返鄉創業成為青年的新選擇
“既能提高自己的刺繡手藝,又能在家門口掙錢,真是太開心了?!蓖踹M敏說,她在車間做刺繡,收入極大改善了家庭生活。
世世代代,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純手工繡制的嫁衣。在苗族人口占96.7%的化屋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苗繡技藝。
然而,過去水電路不通的貧困狀況,嚴重阻礙了化屋村的發展,身懷手藝的繡娘們也不得不走出大山,通過務工保障家庭的經濟收入。鄉村空心化和村集體空殼化,一度成了化屋村的現實困境。
“以前,村里也想發展苗繡產業,但除了沒有市場和思路外,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出去務工,想要培育技工都找不到合適的人?!被荽宕逯魅螚钋镪栒劦酱謇锏拿缋C產業發展歷程時這樣感慨道。
為了將苗繡產業進行規?;奂彤a業化升級,化屋村通過成立合作社,牽引統籌全村的苗繡培訓、村歌舞團、旅游業務的經營管理,把分散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
首先,化屋村村兩委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了摸底調查。向他們主動宣傳村里的產業發展情況,并定點設置多種崗位,想方設法引導大家返鄉創業就業。
繡娘返鄉后,怎樣才能讓大家“留得住”“用得好”?化屋村組織開展了多次苗繡培訓,把非遺傳承人請出來,通過“老帶小,熟帶新”等一對一的結對模式,讓90后、00后繡娘們更加規范、優質地進行苗繡操作。
面對苗繡產業化的大好機遇,在外務工的村民對回鄉創業還是將信將疑,大多持觀望態度。他們擔心的是,就算能把繡娘組織起來,每個月的工資、水電、彩線、布匹等開銷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要是產品賣不出去,誰來兜這個底?
針對這一普遍心態,化屋村黨支部利用東西部協作等政策,修建了扶貧車間,免費提供給當地企業,協調金融機構進行貸款補息,為苗繡創業者減輕負擔,讓其輕裝上陣。
農村產業要發展,帶頭人很重要。作為村子里敢想敢干的年輕人,尤華忠曾在浙江溫州的電腦印花廠里打工??吹郊亦l的變化與機遇,他決定返鄉創業。
“有黨組織給咱兜底,咱就敢帶領鄉親們一起干!”尤華忠回憶,當年他只是想回家自己弄個“小作坊”,沒想到村里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政策:不僅提供免費的車間,還可以免費租賃設備,免費幫助培訓繡娘,更有貸款貼息……
2019年,尤華忠和妻子共同創辦了一家蠟染刺繡公司,產品從最初的繡片,逐漸拓展到香包、繡服、西裝、文創產品等,不僅帶動了幾十名繡娘在家門口就業,而且自家的家庭收入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隨著業務量的不斷增多,如何開發更多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又成為擺在尤華忠面前的難題。經過和妻子的一番商量,夫妻倆決定要“開放式”創新發展苗繡。他們從江蘇蘇州高薪招聘了產品設計師,并從上海刺繡工廠“挖”來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打版師,重點解決如何讓產品更加豐富并符合現代消費市場需求的問題。
通過將傳統苗繡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化屋村的古老苗繡煥發出蓬勃生機。2022年,化屋村苗繡車間銷售額達188萬元,帶動當地多名繡娘就業,繡娘平均月工資達3000元以上。
化屋村的峽谷風光,如詩如畫。史開心攝/光明圖片
3.“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
山水如畫,游人如織,如今的化屋村,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熱門旅游打卡地。
近年來,化屋村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理景觀、歷史文化和人文資源,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成功推進鄉村文旅經濟發展。
建強烏江源百里畫廊生態文旅基礎設施、打造苗繡車間讓更多年輕人拿起針線、用好黃粑加工車間帶動周邊村民穩定就業……化屋村全力做好多元產業融合發展大文章,化屋游客中心、生態營地、新能源游船、觀光馬車、康養民宿等一批項目正在陸續推進。
調研組看到,游客們紛紛進入村里的商店,并在苗繡產品前駐足,他們被精湛的針法、亮麗的色彩、精巧的創意深深吸引。
“這里風光秀麗,民族文化氛圍濃郁,還能自己動手進行苗繡體驗,大人孩子都特別感興趣?!贝┥蟿傎I的苗繡服飾,幾位自駕來到化屋村旅游的四川游客對調研組說。
調研組了解到,村里精心設計了苗繡文化體驗項目。游客可在苗繡車間體驗刺繡蠟染,穿上苗繡服飾打扮自己,在充滿苗繡元素的民宿中感受苗族風情……這一舉措,既提升了游客的游玩體驗,也帶動了村民們的收入增加。
“化屋村通過發展苗繡產業、特色種植和旅游業,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寬?!毙氯枢l黨委副書記、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介紹,近兩年來,化屋村大力發展旅游業,通過修建旅游公路,升級改造通信網絡,建成休閑游覽沿江步道、休閑露營基地等,帶動發展農家樂39家,民宿21家。2021年以來,全村累計接待旅客9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億元。
夕陽西下,夜色漸濃。悠揚的蘆笙響起,歌舞表演在村里的廣場上拉開帷幕。喝彩聲不斷,掌聲不斷,游客歡快地加入歌舞隊列,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
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的化屋村,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有攔門酒、跳花坡、蘆笙舞等民俗,其中蘆笙舞入選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歌舞團有20幾個人,沒有演出任務時,就直播接單做苗繡?!?2歲的村民趙鳳銀向調研組介紹,近年來,化屋村通過合作社組建了民族歌舞團,在村里廣場上開展歌舞表演。在排練演出時間外,歌舞團成員們還可以通過直播宣介家鄉,并承接苗繡產品的訂單?!叭ツ?,我還通過自媒體接了30多單苗繡訂單,毛收入有2萬多元,總收入不比外出務工少?!闭f到這里,趙鳳銀臉上洋溢著笑容。
環形燈、高腳手機支架、話筒、蠟染布背景墻……在化屋村苗繡車間,調研組注意到有間屋子里的擺設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一個文創直播間,“主播”楊文麗正在進行網絡直播。操著“貴州普通話”,她熱情地向直播間的觀眾們介紹著化屋村琳瑯滿目的苗繡文創產品。
下播后,楊文麗自信地對調研組說:“近兩年來,車間的苗繡產品有近七成都是直播帶貨賣出去的,現在是信息時代,我們得跟上步伐!”
4.山鄉巨變的實踐與啟示
烏江源頭、六沖河畔,偏居深山河谷的化屋村,曾經是“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深度貧困村。
苗繡蠟染、文化旅游、特色民宿、電商經濟……化屋村通過創新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讓村民們手握“金鑰匙”,開啟“致富門”。如今,村里幾乎家家都有小轎車、茅草房全部翻建成樓房。
調研組認為,山鄉巨變的關鍵,是指導思想、發展理念和創新思維: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進群眾心坎?;荽妩h員干部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將總書記對化屋村的重要指示,變成實實在在的施工圖、實景畫。全力打好苗繡特色民族文化牌,強化民族傳統工藝的創新研發,提升傳統工藝的品質與品牌,建立與市場開放聯動機制,引導民族民間工藝在創新發展中實現社會生產力轉化,反哺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發展,讓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扎實做好引鳳還巢。產業要振興,人才必先行。苗繡產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參與?;荽逯鲃幼龊猛獬鰟展と藛T的摸底、統計、聯絡、走訪等工作,通過組建歌舞團、利用扶貧車間、旅游零售等手段,宣傳家鄉發展,傳遞溫暖,凝聚鄉情,點燃外出務工村民們反哺家鄉、回報故土的桑梓之情。同時,通過組建合作社的方式,有效牽引起苗繡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促進生產要素的聚集和有效流通,統籌區域內的苗繡、旅游、電商產業,形成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
讓傳統“接軌”時尚。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荽甯刹咳罕娭鲃犹鰝鹘y的羈絆,積極擁抱現代市場,讓傳統的苗繡產品在傳承與創新中,顯現出張力,煥發出活力。隨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激蕩與交流,多次創造性的轉化升華,把傳統的指尖技藝轉變成時尚的“指尖經濟”,這樣的苗繡產業未來可期。
文旅融合拓寬發展道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荽逶诎l展過程中,把苗繡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突出生態與人文內涵,整合特色苗繡文化資源以及區域自然稟賦資源,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機整合的發展模式,在融合中提升、在整合中突破,打造了以苗繡文化為內核的特色旅游產品品牌。
主動融入“互聯網+”時代。苗繡產品繡得好,更要賣得出?;荽逋ㄟ^網絡平臺,牽起山里山外的連接線,搭起繡娘和市場的聯通橋,發揮電商“平臺經濟”規模效應,讓更多人看到和購買到苗繡產品,實現了“生產端”到“銷售端”的精準對接,對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包h和政府這么支持我們,只要我們努力干,生活一定會更好?!彪x開化屋村時,王進敏這樣與調研組話別?;荽宓膶嵺`告訴我們,只要下足“繡花”功夫,接上時代“新軌”,就一定能“繡”出美好幸福新生活。
(調研組成員:貴州綠色發展戰略高端智庫研究員張再杰,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鵬宇,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洪、姚天香,貴陽市生態文明基金會秘書長敖獻辭,光明日報記者羅旭、呂慎)